-
---纪念外祖父百年诞辰
罗惠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韩宝仪那曲热情奔放的《粉红色的回忆》,曾经响彻中国大街小巷,那个时候的我年龄尚小,跟在外祖父身边,他经常播放这首曲子,虽然我听不懂,但是这个音乐却从此在我的记忆里埋下了种子,以至于长大后每每听到这首歌的旋律,情绪就像种子发了芽般破土而出,总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对爱情的所有美好印象,大概始于外祖父与外祖母,外祖母是知书达理的名媛闺秀,与外祖父相濡以沫的走了一辈子。上景园的摇椅上还萦绕着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一起散步,一起买菜,一起记账,一起写日记,一起看报纸,一起看连续剧,外祖母身材福态,步履蹒跚,外祖父便拄着他的拐杖伞,不疾不徐、不愠不怒的等待,多年后,只要看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字眼,眼前便浮现他们活灵活现的身影,把如此温暖的画面留给后辈,这大概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了吧。
好的爱情观会影响整个家庭,他们的下一代个个都夫妻恩爱,举案齐眉。
小时候我常常听到“搭桥修路”的字眼,但那时候的我并不真正懂得它的含义,长大后才知道外祖父外祖母深度默契,外祖父曾发动南洋华侨捐款修建了三座钢筋水泥混凝土桥梁,极大的方便并保障了村民的出入和安全;外祖母则常捐款在外乡为人搭桥修路。外祖父高中毕业后直接保送到中央政治大学,他以名牌大学生的扎实功底,帮方圆几公里的乡亲回信和翻译英文信函,每逢过年免费为村里有需要的家庭书写对联,即使是对文革期间落井下石,后来成为孤苦伶仃的人,也不计前嫌,给予接济和帮助。
外祖父是大埔县政协委员、石云中学评聘的首位高级教师,子孙也个个事业有成,贤良孝顺。按老一辈的说法是他不缺钱,但是他哆嗦着双手把一张纸巾撕成四份来用的画面却贯穿了我对他晚年的整个记忆。他“抠门”节俭,却每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养老院的五保老人送去温暖,这种善举不是一时的作秀,他延绵了外祖父的整个人生甚至延绵到下一代,某天我从微信群里看到我们镇上的宣传栏里赫然张贴着一张大红纸感谢信,原来外祖父逝世多年,他的子女仍用他的名义捐赠,多年不曾间断,是实实在在的无名英雄,这件事极其震撼了我的内心。
外祖父91岁高龄时在深圳市彩田村管理处庆六一活动时上台发言,跟大家分享了他长寿的秘诀是规律的生活和乐于助人知足常乐的心态。诚然,他刻在骨子里的自律,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他每天准时起床睡觉、散步、做保健操、每天看新闻联播、写日记(他的日记分为国际大事和城际小事,既有国家大事的宏观视野又有小家小事的直观窗口)、学习古诗、唐诗宋词,每天吃几颗坚果、每天餐后喝三杯茶(三杯茶中最鼓励最温暖的瞬间是那句:阿燕泡的茶最好喝了,我要再加一杯,多喝一杯就足够了),这些生活的小事件,坚持一天不难,但要坚持一世就不那么容易了,外祖父就这样将所有生活中的每个美好点滴都坚持到了最后,他的日记一直记到他逝世前两天,临终那几天的日记,字迹潦草,已无法分辨字体,但从他龙飞凤舞的“画圈画线”中,我看到了他发光发亮的坚持与自律。
华师大的木质沙发凳上,外祖父一边教我哧溜着面条,一边指着窗外的飘雨,一边和年幼的我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伴随着我的成长,外祖父每年还是会将这个传统文化渲染的无比浪漫,以至于几十年后每年的七夕,我的记忆里总有那个浪漫满屋的传奇故事。
而外祖父嘴里朗朗上口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演变形成我对传统节日清明节和时光易逝、世事沧桑最初始的认识。
这些受益于外祖父的文学造诣(外祖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语文、数学、外语样样都精通的稀缺人才,1982年他教导学生写的作文《补偿》,得到团中央少先部和《中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征文二等奖。文章发表后,该同学收到全国四面八方寄来的信,使石云中学闻名全国)。他日常生活中蹦出来的这些经典诗词故事,使我在这种懵懵懂懂,似懂非懂的节奏中,逐渐明白了各种诗词故事的涵义,直至长大,对这些有意无意的文学植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日常家人或朋友遇见挫折困难或者不如意的时候,外祖父便会飙出他的经典语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受大大小小的挫折与磨难,同时会有许多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更会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人生之路。他用这种不动声色的乐观教会我们积极面对困境,也教会我们不能因一时的得意而张狂,更不要看不起比自己弱小的人群,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的!
成长的过程总是要经历几次坎坷、遇见几个人,然后看清世事。我曾介怀于一段感情的男主角在相同的事件上重蹈覆辙,但是外祖父和我说不要抓住一个人犯过的错误不放,宽容是海纳百川的大度与包容,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与豁达。我忽然明白即使是对文革期间落井下石,后来成为孤苦伶仃的人,他也能做到不计前嫌,给予接济和帮助的深意了。
后来的我再遇见难以释怀的事件,真的就有了薄积厚发的力量。母亲也学到了他的精髓,教育我别人对你不好,你要对他更好。
我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从小就已被灌输艰苦朴素的根深思想,自认为在同龄人中已做到勤俭节约的表率,然而某天在舅舅家,却经历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舅舅煮了丰盛的午餐,我帮忙盛饭,舅舅看到我盛完饭的锅里还粘着米粒,一边教训我浪费粮食,一边用勺子扒拉干净锅边的饭粒,我当场觉得委屈的同时也觉得小题大作,不过是锅边的几颗米粒而已。看过舅舅的文章,才知外祖父一生勤俭节约,在贫穷和物质匮乏的六七十年代,要求他们兄妹每餐吃饱后,碗里不能留有饭菜甚至饭粒,绝不容许浪费现象出现。所以即使到了退休后的今天,他们还是保持着这个习惯,同时也要求儿孙不浪费。舅舅把外祖父的教育结果带到了下一代,给我上了一堂无比深刻的课。
而外祖父的另外两个女儿,我的母亲和干妈(阿姨)也深得外祖父真传,煮饭从不多余,实在消化不了的饭团也会晒成饭干封袋保存,留给放养鸡鸭的亲友,让微小的米粒实现食物的价值最大化。
最好的家教是言传身教,外祖父用他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着他的子子孙孙,良好的家教传承,给予子孙一生财富的同时,也赋予了后代一生值得信仰的力量。
就如我一直敬佩素未谋面的外曾祖母(外祖父的母亲),在她魂归天国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还能从两鬓如霜的陌生老人口中听到她助人为乐的事迹。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引领着后人。
我是幸运的,我见证了外曾祖母和外祖父两代人的教育成果,大家都用一生践行着他们传承给我们的善良与厚道。
这是外曾祖母和外祖父为人父母的教育结晶,是真真切切、闪闪发光的智慧锦囊。
在那个手机还不泛滥的年代,外祖父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他总是神采飞扬的坐在电话旁,和他的子孙朋友磕唠家常,话题可以从张三家的孩子聊到李四家的父母,也可以从菜市场的青菜价格聊到国家总统的换届大事,但是有一天我突然间感觉到,他的语气越来越轻,话题越来越少,我忽然意识到,外祖父老了,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也会有老去的一天,他明明在家庭聚会上说他有信心活到100岁的。于是,我开启了前所未有的购物模式,变着法子的购买他喜欢的食品、他喜欢的一切,开启了每周深圳往返清远的城际生活模式,我想与时间赛跑,尽量多的争取与他相处的时间。
舅舅及众多亲友的文章里有很多外祖父的故事,那些我不曾参与的故事里无一不透露着外祖父的优秀,外祖父病后期,我每周末清深往返,也在这期间,我从他扭曲的表情中猜测到他的疼痛程度,他总是闭着眼睛,用手捶打着他瘦到干瘪的关节,微微的吐着气,但却从不和我们提及,就像他还残留着少量自理能力时力推大家的陪伴好意宁可自己独立生活,又像他在厨房摔了一跤自己挣扎着起来也不让子女多操一点心一样,我仿佛不经意间窥见了他坚毅的身躯里那颗柔情的心灵。就这样我目睹了他最后抗战病魔的坚强意志,每一道刻在骨子里的细节,都无不让我叹服他的高尚。
我对我的母校日新小学,石云中学总有着莫名的感觉,这两所学校就像童年的糖果,很多年以后都会让人余味无穷,意犹未尽。多年后看到舅舅们的诗集和文章,才知道外祖父对这两所学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时他担任着石云中学扩建委员会副主任,日新小学扩建委员会主任,除了发动海外华侨捐款修缮石云中学和日新小学外,还不辞劳苦亲自到省城广州,找相关领导,拨下专款,新建石云中学教学大楼。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云中先后建成了教学大楼,罗明科学馆,教师宿舍楼;日新小学也先后建成了教学大楼南楼、北楼,综合楼等,极大改善了家乡学校的教学条件。难怪我每次站在科学馆、教学楼时总有一股莫名的温暖,仿佛冥冥中有股力量牵引着我前行,原来是外祖父的温度,宛若春风拂过脸庞。
我一直叹服外祖父海纳百川的胸怀,他毕业后曾被分配到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工作,然而为了侍奉母亲(我的外曾祖母),他毅然辞职,甚至婉谢了南方大学工作的邀请,回到石云中学当老师以尽孝道。他这一生历尽坎坷,却始终保留着心底的善良和孝道、还有一概与俗世无争的气魄。所以我去南京旅游,行政院就成了我最想去的地方,后来我如愿以偿,我想大概是我的潜意识也在追寻他的影子,追寻他的精神吧。
这些画面,像是陈年旧事,又彷佛是历历在目的昨天。外祖父这些豁达的人生理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后辈。真正的力量,可能是平凡日子里衍生出来的小伟大,无形却不露痕迹的温暖鼓舞着你。“乐于助人心常泰,善以律己意自舒”成为我们的家训。我常常以此鞭笞自己,向外曾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学习、向长辈们学习,带着他们给予的温暖和力量向阳前行。
(备注:作者为善武老师外孙女,次女丽明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