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3-26
由于工作关系,这几天,我们很少有机会出去行走,大部分时间在车上、办公室或会议室。
上午办完了公事,下午终于有了点时间去领略当地风光。我们穿着近千元一件的大棉袄,走在大街上,仍感到北风削耳。 这里的气候,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风刀霜剑。
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以前,东北亦曾遭俄罗斯入侵,哈尔滨便留下了许多圆尖顶俄式的奇特建筑。
我们在宾馆附近的街道小心翼翼地行走观赏,生怕一不小心踩上溜滑的冰雪给溜倒。走了一会儿,看到了一架欲冲云霄的战斗机。据说那是一架退役的战斗机,被掏空了心脏成为模型,供人观赏。在我们观赏战斗机模型时,忽传来了久远又熟悉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音乐。循着音乐声看去,旁边有一家“乡村大院”,大院门口,有几位身穿绿军装、头戴五星帽,臂带红臂章,腰扎皮带的红卫兵,正在排练文革时期的舞蹈。三十多年的情景重现在眼前,便好奇地走到附近观看了一会儿,并拍了几张她们排练的照片。
受不了刺骨的寒风,在外面逛了一会儿,就回宾馆了。连日来的紧张工作,此时停下来感到特别疲倦,稍为打了一个盹,又起来了。我们不想浪费这难得的机会,要抓紧时间多感受一下北国风光。
时间不多,我直接打的士去了哈尔滨的世纪广场,并到那里的家乐福商场转了一下。逛商场绝不是我的目的,只是受伤的额头受不了这里的寒冷,纱布下面的皮肤已有些肿胀。这里的领导是位慈祥的长者,当他看到我受伤的额头下方,两眉之间明显的肿胀,立即叫他的下属去给我找来一顶帽子,让我戴上卸寒。的确戴上帽子后,伤口得到保暖就舒服多了,十分感激那位领导对我的关心。帽子是人家借给我的,总不能老虎借猪,得还给人家。进入商场的主要目的就是买帽子。在找帽子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这里的情况。哈尔滨的东西比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卖得便宜。经过书报部,在那里看到了影印的《三希堂法帖》,一套四本包装得很好的书,才二十八元人民币,顺便买了一套。
时间过得飞快,又到了约定的晚餐时间,只好来去匆匆地赶回宾馆。
《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一部描写抗日地下斗争的小说,八十年代由王刚播讲的这部小说,曾风靡全国,万人空巷、家喻户晓的程度,其鲜明的人物个性、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广大听众。来到这里,我们多么想去了解见识一下“夜幕下的哈尔滨”,只是时间所限,无法如愿,甚是遗憾。
晚餐,我们就到 “乡村大院”,一个按文化大革命时期情境装饰成的餐馆。里面的吃的是大块肉,喝的是大碗酒。茶童也很特别,背着一只壶嘴长度比他自身还高的铜壶,来回给每张台的食客倒茶。那里的服务员很多装扮成红卫兵。餐馆里有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宣传队里的歌手看来都非一般,歌声嘹亮,气势磅礴,相信他们都是受过专门训练、科班出身的。他们表演的“向毛主席汇报”等节目,相当逼真地重现了文革时期的情景。
“二人转”是乡村大院另一个卖点,类似杂技表演的那个男演员,能用鼻子吹葫芦笙,能用普通盘碗巧妙地敲出各种音乐,能唱歌、能杂技,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