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21
和父亲聊天谈起毛泽东,虽然父亲是毛泽东时代最大的受害者,但父亲对毛泽东的才华还是十分赞赏的。称毛泽东的文章逻辑慎密、文字很好。早在文化大革命前,父亲就拥有一套毛泽东选集,这也是文化大革命抄家时,唯一幸免于难的书。虽然,那年代没有什么书可看,父亲书架上的那套毛泽东选集,我也从未看过,只在中学时学过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
听了父亲的谈话后,我上网去搜寻和阅读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矛盾论》两篇毛泽东的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几个比喻用得十分妙,其一、是将受压迫的人们比喻成干柴,将因失利隐蔽在群众中的共产党比喻成火星;其二、“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矛盾论》是关于哲学类的文章,通常不太容易理解。文中解释内因外因关系时用鸡蛋和石头的故事比喻,十分通俗易懂。
晚上,父亲与我谈到,夫人管文宇读书太严厉了。她在家里时刻都要文宇做作业,没有给孩子适当的自由活动时间,有违孩子童年天真活泼的特性。事实上,今年文瀚不听夫人的管教,夫人花了很多时间去管文宇,结果是文宇在班里的排名从第六掉到了等十二,而文瀚则从第二十九上升到第二十二,管得严的是下降六名,管不严的反而上升了七名。这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所说的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对孩子的学习来说,父母的管教只是外因,他自己的读书兴趣才是内因。父母强逼孩子学习,孩子没有兴趣,只是应付而已,那能不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