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父亲

引言

 

那天跟五叔打电话,五叔说他准备将所知有关奶奶的事写下来,还特别谈到他与奶奶一块去茶阳送父亲上大学的事,当时要到南京读大学的父亲提着一个滕箱,就在开船前,奶奶发现父亲的滕箱没有锁,赶快下船到岸边折了一枝布惊树杈给父亲的滕箱当锁。这事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若五叔将这事写下来,就不只他知我知,其他人也能了解到。受到五叔的启发,我想父亲平生坎坷,却做了不少好事善事,何不将它写下来。一是乘父亲健在,增删校对,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二是好让后辈的人,了解我们不平凡的父亲。于是这几日上下班的途中,我将我所知记录下来。现将记录整理成一篇《不平凡的父亲》。

 

一、父亲是位多方面爱好、全面发展的人。

 

父亲“破学”时,身带葱、蒜、荞、芹,拜孔子先师后,进入了本地一间小学。当不少人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升级中被淘汰时,父亲却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考上了当时中国最好的、蒋介石当校长的中央政治大学。父亲是读经济专业的,大学一毕业就被安排到政府最高机构——行政院工作。

 

父亲求学时,不单数学、物理、化学好,语文、英语成绩也很棒。他喜欢文学艺术,更热爱音乐、体育运动。他小学毕业时,几乎把学校图书馆里,有关童话寓言故事的书全部读遍。读中学时,他跟木刻家罗清帧学过绘画、木刻,他喜爱运动,是班级球队主力队员,他爱好音乐,吹的、拉的、弹的,都学有一手。

 

三四十年前,我们的乡村除了能听到蝉鸣蛙叫等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外,几乎没有音乐,因为那时候连有线广播都没有,更别说什么收音机、电视机了。我第一次听到的音乐,就是父亲演奏的。那时候,我还很小。有一次,父亲带我去付墟(赶集),父亲办完事情后,带我去他的一个朋友家——当地一位比较富有的华侨,那位华侨家里有琴、箫、笛、二胡等各种乐器。父亲与他的朋友饮茶聊天后,每人取出一件乐器,开始了音乐演奏,父亲拉的是二胡。对于平时只能听到鸡鸣鸭叫、牛哞羊咩的人来说,这音乐不啻是天外之音,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神奇,那么的令人陶醉,那么的令人飘飘欲仙。这音乐给我的印象比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还深千尺呢。

 

二、乐于助人

 

1、帮人写字

 

以前,每到除夕,父亲就会在走廊摆一张八仙桌,免费为同村的人写春联。如果谁家生了个儿子,或是哪户人家办婚丧喜庆,要写张名贴、请柬、或讣告之类的东西,也都是找父亲帮忙。父亲的毛笔字外柔内刚,圆润娟秀,很漂亮。我一向来没有注意写字,字写得歪歪扭扭很难看。有一年,我读高中时,老师发下了一张带九宫格的纸,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地按要求写一张毛笔字,并从中选出一二三等奖张贴展览,很有点写字竞赛的味道。那次写字,我得到了父亲的耐心指导,结果写的字竟奇迹般地被评为一等奖。

 

2、帮人看信

 

自恢复高考后,中学已经增加了外语课,应该说,现在不少人都懂得点ABC。至于能看懂英文书信的人,恐怕不多。何况四十年前,能通晓中英文的人,在我们家乡是少之又少。当时乡里附近的人收到英文书信,都来找父亲帮忙。即使是当时的大红人——公社书记武装部长,也不得不偷偷摸摸来找父亲翻译英文书信。那时红与黑,泾渭分明,一个大红人去找被社会歧视的“黑人”,风险是很大的。他完全可以去找个中学老师帮忙,即使本地找不到,到邻近中学去找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他居然有勇气来找父亲,是深信父亲是一位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内心还是尊重父亲的。父亲不卑不亢,当下就给他翻译了信的内容。

 

3、帮人写信,妙笔生辉,屡试不爽

 

同村一位叔公,兄弟失散了二三十年后,突然接到弟弟从越南寄来的信,方知其弟在越南开药店,且生意不错。在那极其困难的年代,那位叔公得到弟弟的信,如获至宝。他请父亲代为复信,要求将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告知其弟,并请其弟帮忙,寄些钱回来。父亲对那位叔公说,兄弟几十年没联系了,现在一有消息就要人家寄钱,不好,这样的信使人看了不舒服,会产生反感,不要说他未必按您的要求寄钱回来,甚至信他都懒得回了,不如再忍耐一下,等寄去的信收到回信后再作打算。那位叔公觉得父亲所说有道理,就按父亲的意见和建议给他弟弟回信了。

 

大概是因为贫穷,营养不良所致,父亲每次执笔写信都会引起头晕,所以那时很多信是父亲口授由我执笔完成的,我有幸直接从父亲那里学到不少东西。父亲为那位叔公代写的信,主要是叙述了兄弟感情以及几十年来兄长对弟弟的惦念之情,信中只字未提生活的困境。这是一封充满手足之情、关爱之情的信。信寄出不久,那位叔公就收到了他弟弟的回信。第二封回信,还是父亲代那位叔公写的,父亲并没按那位叔公的说法,直书贫困境况,要求支持,仍是以关心对方为基调,附带委婉地谈到自己当前的困境。这信一看就能使人了解到情况,而又不觉得你在“称穷道苦”,只要有感情的人都会伸出援手。果然,第二封信寄出不久,那位叔公收到了他弟弟汇回的一笔钱。

 

那位叔公收到钱后,专门捧来两粒鸡蛋,说是要酬谢父亲为他辛苦写信。父亲一向来都是热心帮助别人,从不收人家的礼物,更何况是同村的长辈,这点小事,父亲是绝对不会收他的礼物的。

 

不知是不是因为父亲没有收下他的礼物,那位叔公不好意思再来麻烦父亲,后来他收到弟弟的来信,就直接叫他的儿子——我的同届高中毕业生,给他的弟弟回信了。不知那位高中生是如何给自己的叔叔写的信,信寄出后,太半年都收不到回信,就连原来逢年过节汇钱回来的也停了。那位叔公刚刚打通的一条财路,却让儿子写的信给堵塞了,他又气又恼,实在没办法,只好再次上门找父亲帮忙。父亲又帮那位叔公写了封信,信寄出后不久,他弟弟就给他回信并恢复了汇钱。那封神奇的信是在那位叔公家里,父亲口授给那位高中生写的,因此我无缘得知此信的内容。

 

除此之外,父亲还帮下湖洋的国富叔、马了坑的凤禄、同村的菊伯姆等写过信,都同样奇迹般收到对方复信和汇款。最奇妙的一次,我堂姑得病,非常盼望南洋的弟妹回来见一面,她把心事告诉父亲。父亲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多年没有回来过的堂姑的亲弟弟。出乎意料,他收到信后,立即动员他三位姐姐,很快一起回来看望大姐。父亲完全没有料到他的信,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三、孝心感天地 ,贼窝取失款

 

父亲大学毕业,被安排在当时国家的最高机构行政院工作。当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首先想到了奶奶。在乡下生活的奶奶,身体不好,父亲决定将领到的工资去药材店买点补品一类的药物给奶奶。当时,父亲身穿一件白衬衫和宪兵队工作的朋友送的一条军裤,胸前佩带着行政院的徽章,坐上出租车,准备去买药。车走到半路,突然有人扬手叫停了出租车,车上只有一个空座位,路边却有两个人非要挤上来不可,司机无奈,只好让那两个人上车。车开出不远,刚刚上车的那两个人又匆匆下车了。此时,父亲觉得奇怪,怎么刚刚上来又下去了,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一摸口袋,吃了一惊,要给奶奶买药的钱全没了。原来刚刚那两个硬挤上来又匆匆下去的人,不是一般搭客,是扒手。此时,车子已开出好长一段路,父亲立即示意司机停车。下车一看,已是黄昏时分,暮色苍茫,路上人很多,行色匆匆,来来往往。街灯亮了,霓虹灯闪了,父亲无心观赏都市漂亮的夜景。他懊恼又焦急地往来的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前面有两个人似曾相识,父亲心里一阵紧张,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他走上前去大喝一声“站住”,那两个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惊呆了,过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说:“先生你认错人了吧”,父亲斩钉截铁地说:“没错,就是你们偷了我的钱。”那两个人拒不承认。就在这僵持期间,那贼很狡猾,其中一个人带着偷来的钱悄悄地溜走了。父亲心里也有些发毛、着慌。毕竟那两个人是什么模样,自己并未看清楚,尚且在夜幕降临前朦朦胧胧的黄昏时分,根本看不清对方,或许真的是自己搞错了,捉贼要有赃,自己一点证据都没有,若真是认错人,麻烦就大了。就在十分尴尬,十分为难之际,父亲情急生智,他右手背转过去如摸枪状,左手又突然高高举起似在招同伴。那个人毕竟做贼心虚,一看父亲这身服装和这手势,不知父亲是宪兵队的还是警察局的,抑或是那个黑社会的黑老大。他害怕一枪崩过来,一切都完蛋了,当即吓得腿都软了,语无伦次的改口说“先、先、先生,您丢、丢、丢了多少钱?老、老、老实说,钱、钱、钱是我的同伴拿的。”父亲听到这句话,如释重负,信心倍增。自己的判断没错,那两个人就是刚刚下车的小偷。父亲告诉那小偷自己被偷的钱额。那小偷在自己身上摸遍了也只找到十多块钱。小偷怯怯地说:“我就这些钱全给你行么?”“不行!”父亲语气坚决地说,小偷无可奈何,佯说:“我实在没有办法,要么你跟我去总部,向老板要。”父亲当时想,去贼窝取钱,无异于虎口拔牙,非常危险,但这钱是要给奶奶买药的,自己的安危算得了什么,这样一想也就无所畏惧了。于是父亲同意小偷的请求,决定跟他去贼窝总部。

 

小偷要了辆三轮车,往贼窝方向去。沿途小偷还在人多的地方,不断地停下来找他的同伙。他的同伙有不少是穿着打扮入时的摩登女郎,白领男士,也有些是十来岁的小孩,各种各样都有。可是那时他的那些同伙均未得手。车子停停歇歇往前驶到了一家酒楼。在酒楼的餐厅,小偷要了两碟小菜,要父亲稍候,说去见他的老板。到了最后关头,小偷还想使金蝉脱壳计开溜,这点小伎俩,那能瞒过父亲。父亲没让小偷走,而是要小偷叫贼头出来见父亲。小偷无奈,只得跟酒楼招待说了,过了一会儿,酒楼招待托出了一盘白花花的光洋(钱)。父亲一点算,一文不少,正好是被偷去的钱。贼头终归没胆量出来见父亲,临别时,那小偷一再向父亲赔礼道歉,并请求父亲手下留情,别为难他和他的同伴。

 

只身深入贼窝取钱,听起来像传奇故事。这传奇故事却是真真实实地故事,是孝心感天地的故事。

 

四、感人故事 ,平息纷争

 

父亲在行政院工作,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可谓看透了,他毅然决然放弃优厚的职位,回到老家,孝敬祖母,为家乡服务。

 

回到家乡后,他到本地一间新建的中学任教,新成立的中学,设备十分贫乏、简陋,甲乙两班只有一张讲台。那年父亲被安排在甲班当班主任。他去学校上课的第一天就碰上了甲乙两班争讲台的事。讲台前一学期是放在乙班的。新学期一开始,甲班同学就将讲台搬到甲班来。乙班的同学不服气,就过来争。甲班同学认为这讲台上学期乙班使用,这个学期应该轮到甲班。乙班的同学则认为讲台本来就是乙班的,应该抬回乙班去。年轻人气盛,为了讲台正吵得不可开交,大有大打出手,场面失控之虑。父亲看到情况严重,有可能演变成打架的危险。他要求双方同学暂停争执,听他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再争。于是双方同学便暂停争执,坐下来听故事。父亲开始给学生们讲故事,故事讲的是甲乙两个好朋友,同时爱上了一位淑女丙,他们彼此都是朋友。有一天乙得知甲与丙订婚了,也深爱着丙的乙,失去所爱,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几乎崩溃,一病不起,而且越来越重。甲得知此事后,为了好朋友,他毅然决定与丙解除婚约,并稍稍地远走他乡。于是乙与丙成了夫妻。他们在事业上也很成功,赚了很多钱。后来乙得知甲流落到某国,正在参加总统竞选,于是乙在暗中竭尽身家,全力帮助甲竞选,使甲终于当上了总统。

 

故事讲完了,故事中的真挚友情感动了双方同学。奇迹发生了,原先为了讲台争得几乎大打出手的双方同学,不再争了,而是出现了互让局面。乙班的同学说这讲台就留给甲班用吧,而甲班的同学也心甘情愿地将讲台送回乙班去了。

 

这件小事还是父亲当年的学生,现在是北京某大学的教授,见到父亲时提起此事,我们才得知的。

 

五、高瞻远瞩 ,预言成真

 

在那贫困地区,落后的农村,除了上级分派给公社、大队的报纸外,那里是很难看到报纸的。那时村里连有线广播都没有,何况是报纸。除了我们家,周围乡里没有一份报纸。我们家也不富有,可是父亲还是省吃俭用坚持订报。虽说由于交通不便,报纸从出版至送达我们家,差不多是一个星期后的事了。我们看到的新闻,在城里早就变成了旧闻,但是,报纸仍是我们了解国内外情况最大的消息来源。

 

那时订得最多的是人民日报。中间亦因人民日报送达时间较长,改订过羊城晚报和南方日报。毕竟这两份地方报纸不及人民日报内容丰富多彩,最后,我们还是订人民日报为主。

 

父亲深知共产党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政治宣传功不可没。父亲从报纸的报道中总结出了党的宣传规律。父亲教导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特别是在报纸上刊登的东西,是为政治宣传服务的。如何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呢?父亲教我们其中一个方法是“倒反看”,所谓“倒反看”,就是官方宣传那一方面,说那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实际上那一方面问题很多,很严重。这种过去屡试不爽的办法,今天仍适用。看看现在一再宣传要建立和谐社会,就知道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安宁。

 

父亲本来就是学政治经济学的,在大学里又是成绩突出的姣姣者,看问题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有独到的眼光。当年报纸上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实行“人多力量大”,无节制的生育政策。父亲就认为马寅初的人口论很有道理,盲目扩大人口,必将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文化大革命时期,“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接班人,林副统帅”林彪是一人之下,亿人之上,权力极大的高官,从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他的倒行逆施。父亲与家人私下谈论时就指出,林彪是个大阴谋家,不会有好下场。数年后,红极一时的林彪,果然阴谋败露,仓皇出逃,飞机坠毁,摔死在中蒙边境,只剩下大漠孤魂向黄昏了。父亲不是预言家,不会随便预测,但他所有的预言都在后来得到了验证。

 

 

六、历尽沧桑,蒙难三十载

 

父亲由于曾在蒋介石当校长的中央政治大学读过书,又在国民党南京政府行政院工作过,1948年底,他辞职离开行政院回到乡下,在新办的石云中学任教导主任。肃反一开始,他便被县公安局传去县学习班(实则是变相的监狱)学习。无辜的被拘禁学习达10个月之久。后虽无罪释放,但仍被遣送回乡管制劳动生产,父亲从此成为被管制的人。接着是土改,按毛泽东每个乡要有百分之几的地主、富农的政策,我家又被错划为华侨地主,对父亲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毛泽东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指导下,30多年来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从没有间断过。而每次运动都拿“四类分子”来开刀。四类分子不但被剥夺了政治上的权利,而且在经济上,一再受到重重的掠夺压榨。他们的人格备受凌辱,过着非人的生活,成为比狗屎还臭的人,比接近大哥古(麻疯病人)还令人怕,比坐监的囚犯还要悲惨的人物。天下竟存在如此冷酷的社会现实,实在令人寒心!令人切齿!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在虎山中学任教的父亲,就被莫须有的“极右份子”罪名遣退回乡,大队治保给他戴上“历史反革命分子”的紧箍帽,从此变成了“四类分子”,遭受无穷无尽的凌辱、剥夺和折磨。

 

一、生产队的剥削

 

1、           同工不同酬:合作化到了高级社的时候,强迫所有人(四类分子也不能例外)一律都要加入。不知从何时开始,说阶级敌人以前剥削过群众,现在不能让他们和社员一样享受同等待遇。生产队按上级的规定,犁一亩田,插一亩田秧,社员各是12分的话,四类分子就只能记8分或9分。父亲是插秧能手,插秧不但快,而且插得直,插得好,但他所得的工分却只能是三、四等的工分。

 

2、           加倍的义务摊消:我们的生产队,田地不多,又无其他副业收入,每年仅凭稻谷产量和膨大的工分计算劳动日值,每个劳动日只值几分钱。为了要表现合作化的优越,上级便规定减少工分(即义务劳动摊消的办法),社员要摊消100工分,四类分子就要200工分。即使这样,那时的劳动日值,也不到1角钱。尽管父亲每日从早到晚“博命”的干活,而每年分得的稻谷总比社员少,还欠生产队的债。

 

 

二、大队的掠夺

1964年四清运动时,提出要彻底打垮阶级敌人的经济基础,大队便首先拿父亲开刀,召开群众大会,清算父亲。山村的群众非常穷苦,为解决烧柴问题,无视大队禁山的规定,上山砍树,落树枝。我家没有砍过一株树,我们只靠 “打树头、挖树根”来解决烧柴问题。那帮清算者一定是受“狼和小羊”的故事启发,深谙狼的逻辑。在清算时,按一个家庭一年需要烧多少柴,这些柴折成多少根树,每根树又有多少树枝。按这荒谬绝伦的逻辑,他们强迫父亲承认砍了多少树?每株罚款多少钱?树枝多少钱?鸡鸭下田吃了多少谷?牛羊吃掉田禾多少?加在一起竟要6000多元,并限3天内交清。6000多元,按当时每个劳动日一角计算,需要6000 ÷ 0.1 = 60000个劳动日,不吃不喝的日日劳动也需要一千六百多年,除非父亲是“万岁爷”,怎能还清这罚款呢?父亲无奈,只好把一头猪、一头母羊、几只鸡拿去卖,售卖家禽家畜总共还不到100元,统统缴交罚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3天后,大队长带领几十名积极分子来抄家。抄去2张床、2台镜橱、一架时钟、皮箱、铁箱、洋铁箱、全家人的毛衣、皮鞋、稻谷……等等。幸喜当时的大队书记事先规定耕牛农具、生活用具、谷种和保命的粮食给予保留。才不致扫地出门,流落街头。

 

三、义务劳动

 

1、           大队安排的义务劳动,一般是修道路,清水圳。但有几件出奇的事:①有一年,满山松树被松毛虫吃得光秃秃的,政府发动广大群众上山除虫,群众却不理这一切,于是这任务就落实到四类分子身上。父亲迫于无奈,穿上长衣戴上雨笠,手提粪箕,到对面山上去捉虫,回来时身上还爬着不少的毛毛虫。②一年冬天,政府号召各大队必须深耕土地,增加粮食产量。将近过年了,谁还有心去干这事呢?大队于是又强迫四类分子去翻地,白天做了,晚上继续,夜战到晚10时许才休息。③沐教山区收到公余粮,当时还没有公路,无法运来公社粮库,于是又命令四类分子去挑粮,父亲是个文人,挑上80余斤的担子,其艰苦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踏上沐教山岗时,伤肢抽筋,寸步难行,幸好有个别好心社员回来帮父亲挑上岗顶。父亲回到家时,已是夜色茫茫满天星斗了。

 

2、           公社安排的义务劳动:一般要自备被帐,自带粮食,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半月十日。

①父亲到过岗头开发西岩山茶场;到过营子缺开发水库;到过双溪建水电厂;到过和村开公路……这样的义务劳动,还不如坐监的囚犯,囚犯不愁食饭、住宿。父亲在营子缺开水库时,其中有一位特穷苦的人,已无粮食,饿着肚子还去扛石而晕到休克。大家知道了这情形,真正发挥了“阶级”友爱纷纷拿出自己不多的饭菜给他。其实那时十之八九的人带来的粮食都已吃完,公社带队的领导知道这情形,当天就叫大家回去。有一次父亲岗头开茶山,回来时经过隔背阿姑家,阿姑赶快焖好一大碗公的咸菜饭,父亲说,这碗饭胜过海参、鲍鱼翅,好极了。他狼吞虎咽吃了底朝天。留下难忘的记忆。

②借开学习班之名的义务劳动:公社为了建戏院和公社改道举办学习班,通知四类分子自带粮食前去学习。白天劳动,晚上写交代、捡举,或开斗争会,互相检举揭发。时间半月,十日,一个月,二个月不定。这是对四类分子最惨无人道的剥削。父亲当时也毫无例外的被传去学习。由于父亲在四类分子中是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得到主办人员的特殊“照顾”,平时安排些轻活,“学习”的时间不到半个月就回家来了。

 

3、           大闹钢铁:县政府集中全县的四类分子到枫朗镇溪背坪“鹞婆斗”和群众一起砍树、挑矿石。先前是山上随便挖个洞,堆些柴木,放上矿石,点火燃烧,没有结果。当时,从全国四面八方不断传来发射“大卫星”的消息。县领导心血来潮,也想利用溪背坪的围楼来炼铁,于是集中全力,挑矿石的,擎木柴的都往楼里去,沿途来往人群,摩肩接踵,人挨人,有如蚂蚁爬行,络绎不绝,把当地几面山的松木几乎砍光,幸好炼铁材料还未堆成围楼一半的时候,上面通知说,经矿石检验含铁量极低,是无用的矿石,于是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就此收场。

 

四、文化大革命 城隍庙平添无数冤魂

 

1、 文革一开始,“五类分子”便首先遭殃。家里门上张贴了红卫兵的许多“勒令”,不准你撕破,强逼你必须弯腰曲背像狗一样钻进钻出。破四旧,红卫兵首先来我家查抄,将父亲的2本厚厚的《辞源》,和许多线装书如《西游记》、《聊斋志异》、《曾文正公家书》……等等拿走。父亲是大队开群众大会第一个被斗争的人,斗争前夕,父亲在口头间谈话时说:“平生不作亏心事,半夜开门心不惊”,被窗下偷听的红卫兵听见,斗争会上,那些蠢猪一再追问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可笑之至。在被强按低头跪在地上、拳打脚踢最无人道时,父亲突然挣扎,站起来说:“最高指示:毛主席说:‘对阶级敌人,我们的目的是消灭剥削制度,而不是消灭他个人,我们还要给出路,强迫他们劳动,改造他们成为自吃其力的劳动者。’” 当时全场愕然,其实在场的所有干部、群众,没有一个看过“毛选”都不知这一政策。父亲继续说:“这是毛选第几卷《论人民民主专政》里说的话。”那时最高指示如尚方宝剑,那帮家伙听父亲念出最高指示后就收敛多了。此后,大会继续发动群众检举揭发些鸡毛蒜皮的事,除了少数积极分子外,群众纷纷离开。这次斗争大会就这样不了了之。

 

2、 惨绝人寰的“七、三”布告——群众专政:大约是197273日中央颁布了一个叫做“稳、准、狠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实行群众专政”的布告。对五类分子及其家属大开杀戒,从县里、公社、大队,纷纷召开群众专政的大会,残杀了数不尽的无辜的四类分子及其家属。所谓群众专政,是毋须任何法律程序手续,台上的人叫:“×××分子到今天还想变天,想复仇,该不该杀?”台下的人当然一呼百应,于是这人就死定了。从73日起到724日下达纠偏的“七、二四”布告的几天里,保安大队首先枪杀了林龙生,只因为他家是富农,与邻居因土地纠纷,就被邻居宣称的“罪状”杀害了。当时他才20岁出头。公社一次就枪杀了赖夙兆、林士伟……等4人;枫朗大队罗增益在犁田时被叫去开会,有人告诉他,说要“枪毙他”, 出身雇农的他笑着说:“我×××要枪毙的话,全世界的人都要枪毙了。”到了那种会场,就身不由己了,即使出身好,也无济于事,平时与他不睦的小队长上台一呼:“将×××拉出去枪毙好不好?”台下群众谁敢说“不”字,于是他就这样进入了枉死城!父亲虎山中学一位要好的老师——养娃专家罗石元,因为素性秉直,敢说真话,被评为右派,也被“专政”掉了。各公社各大队每天都在杀“阶级敌人”,据说丰顺×地的五类分子几乎被彻底消灭。有的地方借不到枪枝就用锄头、木棒、扁担、石头将人残忍地活活打死。不过,共产党干部中也有好人,如我乡的大队书记,他就认为:我大队的四类分子,是一群遵纪守法、服服贴贴的义务劳动者。尽管上头一再催促,责问“坎下大队为何没有行动?”但他还是和大东公社一样按兵不动,没有动过枪。一开始有个别人也提出枪毙父亲的动议,由于父亲平素乐于助人,许多群众求父亲写信什么的,父亲替人写信有求必应,有群众生病要寻些便药,如驱风油、万金油、保济丸……等,甚至珍贵的高丽洋参只要家中有的都会给人救助。父亲从来没有和人争吵过,因此,大多数群众虽然不敢公开说,心里还是感激父亲的。当个别人提出要枪毙父亲时,马上就遭到有正义感的群众的责备、反对,加上大队按兵不动,父亲才逃过此劫。但最终大队还是动了枪,那是“七、二四”布告传达后,几位流荡在外的“坏分子”回来家乡,其中一位是地主分子、名医罗筹九还不到20岁的小儿子罗慰标,一位绝顶聪明的英俊青年被拘押到群众大会上枪杀了。

 

父亲直到文革结束,1981年平反,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从土改开始,历经了30年的磨难!

 

七、关心公益事业和群众疾苦

 

我们住的地区有一条小溪,从西岩山源头曲曲折折经枫朗流入梅河。沐教、墩背等地的人赴枫朗圩,要经过多座横跨小溪的木桥。这些早年建造的木桥,经日晒、风吹、雨淋,有的已腐朽。走在木桥上,摇摇摆摆,随时有掉下去的危险,令人心惊胆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5年,还戴着五类分子帽子的父亲,就和下村水客罗晋塔、坎下名音乐人罗协鸿,商议建立三座钢筋水泥桥(梅山桥、两陂桥、泰安桥)以取代烂木桥。梅山桥由父亲促请华侨罗恩元公捐造,泰安桥由协鸿恳请其父亲罗寿域公建造,两陂桥则由晋塔伯发动南洋华侨集资建造。三座桥于1966年先后落成,大大改善了乡村交通。

 

一天,有位常常欺负我家的同村人,半夜突然胃出血。他的老婆来求父亲,父亲不计前嫌,救人要紧,将自己应急备用的高丽参,二话不说就给了他。还有治保主任罗XX——负责对五类分子专政的头头,他的儿子患病,需要洋参和药,来找父亲,父亲也毫不犹豫地送了一些给他。

 

一个人最大的美德是能宽恕别人。父亲就是有一颗不念旧恶、宽宏大量、如金子般的心的人。

 

村子里,有三位残疾、孤寡老人,父亲也经常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些旧衣服和一些财物。

 

八、重新出山,建立奇功

 

几十年来石云中学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半工半读时,担沙捡石,砌了部分围墙外,连一个像样的校门都没有。原有的校舍也破烂不堪,急需重建。

 

父亲在去掉紧箍咒后,复职前,就开始为中学重建出谋划策。他写信给南洋的亲友、同乡与其他华侨,恳请他们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

 

大约一九八一年夏,父亲亲自到广州,争取省教育厅拨款。在那炎热的夏天,父亲经常是挤得大汗淋漓,搭公共汽车去找有关领导。有一次我陪同父亲一块去找省人大的罗明公。罗明公是父亲的老师,他热情地招待了父亲。罗明公对家乡的建设也十分关心。于是他与父亲共同分析拨款的可能性,共同研究拨款的方法,共同商量进行的方案。罗明公还协助父亲去找省里的有关领导。那次辛苦的活动,父亲终于为学校争取到了几十万元的拨款。省里的拨款连同华侨的捐赠,中学新建了教学楼、图书馆和教师宿舍。

 

父亲蒙难三十年后,复职安排在石云中学任教。所谓复职,实际上只是重新录用而已,因为这三十年间的劳动不算工龄,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观。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是不算工作的!此时父亲已接近退休年龄,而且三十年的折磨使得他的身体被摧残的很弱、很差,经常头晕目眩。复职后他被安排去教中学语文。虽然父亲时隔三十年才重执教鞭,可他一登上讲台,就不同凡响,他高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县里和地区的肯定。那年地区先进教学会议就在石云中学召开,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到现场观摩听课。原来寂寂无闻的石云中学,一下子在全地区出了名。

 

在父亲的认真教导,精心培育下,父亲的学生在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为石云中学取得了最高的荣誉。

 

真金终归是真金,不管他蒙尘多久,只要拂去表面的尘埃,就会熠熠生辉。复职不久,父亲就为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由于父亲非凡的才能和杰出的贡献,获得了上级的肯定,他荣获了高级教师的职称。

 

九、关心敬老院的老人

 

父亲退休后,每月领取的退休金不过几百元,生活并不宽裕。但他很关心乡镇敬老院的老人,每年春节,都会给每位老人一个50元的慰问金。钱虽不多,却能让那些孤独老人感到人间的温暖,感到分外的快乐。

 

十、退而不休 造福乡梓

 

父亲从讲台上退下来后,并未真正退休,仍继续为人民谋福利。他首先想到的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打算创立一个慈善会帮助他们。父亲将这个想法跟几个老前辈商量,他们不以为然。觉得这是民政部门管的事,不宜插手。若民政部门真能为这群弱势人群解决困难,当然好。问题是几十年来这些弱势人群都没得到很好的照顾。帮助弱势人群的想法虽然没有得到前辈的支持,父亲还是决定创建一个慈善会,帮助这些不幸的人们。

 

父亲费了不少时间去了解社会上贫苦人,并起草了一份创建老人院的详细章程。事有凑巧,这份创建慈善会的章程给回乡的大华侨罗新权看到了,新权先生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做的善事。于是他决定由他自己出资独立筹建,并把这种慈善机构取名为“班影”。“班影”先前是给我们乡里的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人帮助,给有特殊困难的人资助。后来又扩大到周围的三乡五里,使更多人受惠。父亲说,这是他平生唯一最感快慰的事。

 

十一、父亲给我们的财富

 

父亲今年已八十四岁高龄,身体仍然硬朗。走起路来,甚至有些年青人都跟不上他。他生活很有规律,很俭朴,注意运动,不抽烟,不嗜酒,喜饮茶。平常家中有什么吃什么,从不拣吃。他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爱护儿女。从不打骂过我们。邻里和睦,与人无争。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乐善好施。凡有人来筹募建学校、修路、造桥的,父亲都热情帮忙,慷慨捐助。

 

在乡下,我们居住的老屋——乐善居的门联,“乐于助人心常泰,善以律己意自舒。”就是父亲为我们立下的为人处世的准则。父亲以身作则并常教导我们,要做好事、善事。一个常做好事善事的人,心胸舒坦,心情快乐。心情快乐,疾病就不易缠身,所以助人也是益己。父亲还教导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要有自知之明,要不自满,要不骄傲,要知不足。一个人,知不足,就能继续努力,奋发有为,不至于虚度光阴。

 

这些就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父亲琴棋书画件件会,中文英文样样精,有不平凡的知识。父亲不顾个人安危,孝心感天地,贼窝取失款,有不平凡的孝心。父亲挨批斗,遭折磨长达三十年,有不平凡的经历。父亲在短短的时间里,筹款建校,培养出全国获奖学生,有不平凡的能力。父亲是心胸开阔,不计前嫌,造福人民,有不平凡的胸襟。

 

父亲,父亲,敬爱的父亲!不平凡的父亲!

 

 

 

罗焌民

2005107日初稿于新加坡

20051021日第一稿

20051123日综合父亲11月的修改稿和第一稿

2005124日美玲查错修改

20069月父亲改写第六节“历尽沧桑,蒙难三十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